鑽石淨度是鑽石「相對」不含內含物或瑕疵的程度,以在10倍放大鏡下觀察的為標準。
淨度的分級會去看鑽石的內部與外部特徵,稱為淨度特徵,外部特徵屬於瑕疵,內部特徵稱作「內含物」(inclusion),分級結果由寶石鑑定師,就是要看這些內含物對鑽石光芒的影響程度,會依照內外部特徵的位置、數量、顏色、大小、性質來決定。
為什麼鑽石有「內含物」?
鑽石在高溫高壓的地質環境形成,形成的過程會產生不同內含物,淨度的內部特徵就像鑽石的 DNA,就算被列在同一個等級,淨度特徵也不會一樣。
有沒有發現,影響鑽石乾淨程度的,為什麼不說是瑕疵就好?
它之於鑽石,就像痣或胎記之於人,我們不會認為那是瑕疵,更像是一種記號。寶石學界或業界認為,這些內部特徵(內含物)是每顆鑽石獨一無二的記號。所有鑽石中,只有不到 1% 會是 FL 級(淨度的最高等級)。
實驗室培育鑽石因為是模擬鑽石生長環境,跟鑽石是一樣的物質,所以一樣會有自己獨特的內部特徵。
鑽石淨度分級
專業的鑑定分級需用10倍放大鏡去辨認特徵,不同的鑽石淨度等級,決定鑽石在市場上不同的價值。
(用表格好了,圖片截IGI教學影片)
Flawless【FL】 | 內外部皆無可見的特徵 |
Internally Flawless【IF】 | 表面有瑕疵,但無可見的內含物 |
Very Very Slightly Included【VVS】:VVS1,VVS2 | 擁有非常非常輕微的內含物 |
Very Slightly Included【VS】: VS1,VS2 | 非常輕微內含物 |
Slightly Included【S】:SI1,SI2 | 輕微內含物 |
Included【I】:I1,I2,I3 | 明顯內含物,肉眼可見 |
影響淨度等級的5個要素
以下5個條件不同,對鑽石光澤的影響也不同,所以鑑定師要綜合這些來判斷:
◆ 位置:
淨度特徵所在的位置,會影響評級,因為有些位置,會讓這個內部特徵更明顯,對鑽石的反光有影響。例如是在桌面下方,就會最容易被看見,也會看它是更靠近鑽石的冠部還是亭部。
◆ 數量:
指的是容易察覺到的特徵數量。特徵越少,淨度等級越高。
◆ 顏色與浮雕效果:
顏色與浮雕效果基本上是在評估特徵有多顯眼,或者看特徵與周圍鑽石之間的對比度有多大。
◆ 大小:
特徵越大或越明顯,淨度等級往往會愈低。
◆ 性質:
鑽石特徵的性質與內含物的類型及其對耐用性的影響有關。
鑽石淨度特徵
以下這些淨度特徵不會出現在每顆鑽石,但在天然鑽石或實驗室培育鑽石中都蠻常見的。兩顆鑽石就算出現一樣的特徵,這個特徵的大小、位置也不會一樣。
內部特徵—常見「內含物」(inclusions) 的種類
- 鬚狀腰邊 (Bearded Girdle)
極小的羽毛狀內含物,比起羽毛,看起來更像棉絮,主要從鑽石腰圍表面延伸進入寶石,可能是切割過程產生。
- 挫痕 (Bruise)
通常發生在刻面交界處,像一個極小的撞擊區域,看起來非常微小、呈根狀的羽毛狀內含物。
- 裂痕 (Chip)
因寶石表面受損而產生的淺層開口,通常發生在腰圍邊緣、刻面交界處或尖底(culet)處。
- 雲狀內含物 (Cloud)
由許多微小點狀內含物聚集一起,呈現朦朧的雲霧感。
- 結晶 (Crystal)
鑽石內的一顆礦物晶體。
- 羽毛狀內含物 (Feather)
一般用來形容寶石中的裂痕,通常呈現白色且具有羽毛狀外觀。
- 晶粒中心 (Grain Center)
一個小而集中的晶體扭曲區域,通常呈現白色或深色,外觀則不一定,有點狀或線狀。
- 凹陷天然面 (Indented Natural)
鑽石原生表面的一部分,位置低於拋光後鑽石的表面。
- 內部晶理 (Internal Graining)
內部出現的線條、角度或曲線,可能呈現白色、有色或反光效果,在 10 倍放大下相較會影響透明度,這是晶體因不規則生長產生的。
- 內部雷射鑽孔 (Internal Laser Drilling)
在鑽石內部進行雷射鑽孔,會產生一個延伸至表面的羽毛狀內含物,或讓原本的羽毛狀內含物,連接到表面。這種內含物的通道是方便之後的加工處理,有助降低內含物的可見度,提升淨度等級。
- 節點 (Knot)
一顆白色或透明的鑽石晶體,在加工後出現在表面附近。
- 雷射鑽孔 (Laser Drill Hole)
由雷射光束產生的一個極小、延伸至表面的通道。
- 針狀內含物 (Needle)
細長的晶體,在 10 倍放大下看起來像一根微小的針狀棒。
- 點狀內含物 (Pinpoint)
非常微小的晶體,在 10 倍放大下看起來也就是一個小點。
- 雙晶羽毛 (Twinning Wisp)
一系列點狀、雲狀或結晶狀的內含物,形成於鑽石生長過程中,與晶體扭曲及雙晶面有關。
外部特徵 (exclusions)—常見「瑕疵」(blemishes) 的種類
外部特徵是鑽石經過加工的痕跡,鑽石來到我們眼前都需經過切割、拋光;要能配戴則會經過鑲嵌。
多餘的刻面 (Extra facets)、拋光線(Polish lines,細的平行凹槽和脊)或燒傷(Burns,切割時拋光輪過熱導致)都是製造過程中產生的瑕疵類型,其他還有刻痕 (Nicks)、刮痕 (Scratches)、缺口 (Chips)和磨損 (Abrasions)。
肉眼看無瑕疵的定義(eye-clean)
在有日光或正常燈光之下,以20/20的視力,在台灣就是指1.0的視力,鑽石距離眼睛6-12英寸,看不出任何內含物,就可說一顆鑽石「肉眼看無瑕疵」。
我們平常看鑽石,根本不會有人拿10倍放大鏡看,所以可以不用追求到FL等級,VS1等級以上的鑽石,都屬於肉眼看不出瑕疵的,包括VS1、VVS2、VVS1、IF、FL。VS2也有很大機會是看起來無瑕的。
市面上你看到的鑽戒,幾乎都看不出瑕疵,就算有,透過戒指的戒爪,也可以巧妙遮蓋,完全不會影響整體美觀!
所以「鑽石淨度」重要嗎?
整體而言,鑽石切工跟鑽石顏色的重要性更高,淨度對鑽石美觀的影響程度較小。
鑽石淨度選擇指南
- 注意形狀
- 先決定4C中的其他 3個C(克拉、顏色、切工)
如果你要挑超過一克拉的鑽石,或想選圓形以外形狀的鑽石,如祖母綠、阿斯切,就建議選擇淨度等級高的,至少 VS1 以上,因為這兩種形狀的切工(階梯式切工),會讓鑽石有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形刻面,比較容易凸顯鑽石的內含物,讓鑽石不夠透明、閃耀。
其他形狀包括圓形、公主方形、橢圓形、馬眼形、梨形和心形鑽石,擁有多個刻面可以反射光線(圓明亮式切工),達到修飾效果,內含物就自然而然被隱藏了。
延伸閱讀》2大鑽石切工:明亮式切工與階梯式切工,切出10種常見花式切割形狀
所以可以先決定鑽石的其他3C,最後再來看淨度,也許可以挑到較低淨度等級,但視覺上依舊完美的鑽石,那還可以替你省下預算唷。
鑽石愈小,內含物特徵就愈難被察覺,所以如果決定選擇一克拉以下的鑽石,淨度等級往下選也不用擔心。
建議選擇 VS 上下的淨度等級,包括 S1、VS2、VS1(低到高排列),這些淨度等級很適合來挖寶,因為外觀很可能跟高淨度等級的鑽石看起來一樣,但定價更親民,是 CP 值最高的淨度等級區間!
熱門的鑽石淨度等級
多數店家還是會呈現至少 VS2 等級以上的鑽石給客人挑選,所以熱門的等級差不多就是落在 VS2 附近。
GIA 與 IGI 證書上的「淨度等級」與「鑽石淨度特徵圖」
GIA 證書有分大證跟小證,大證才有「鑽石淨度特徵圖」,會標示出鑽石內含物的特徵和位置,超過一克拉比較適用大證。
上圖 GIA 的證書範例,記載的是一顆淨度等級為 SI1 的鑽石,SI1直觀來講,會覺得等級很低,但也有機會光用肉眼看是看不出瑕疵的!那同樣都看不出瑕疵的鑽石,一個 VS1,一個SI1,選擇後者價格會親民很多。
不過一般消費者可能不會深入了解那麼多,會直覺想說就是要挑好一點等級的阿,可能還覺得等級太低就是劣質,其實等級低,只要不影響你肉眼看鑽石的光芒,也是好的鑽石。
淨度分級代表的是「市場價值」,不代表品質差,因為我們在一開始就說過,內含物是鑽石與生俱來的獨特記號。
如果之後有考慮賣掉鑽石,那就建議是至少1克拉以上,淨度等級愈高愈好,同時還要考慮顏色跟切工的等級。沒有打算賣掉的話,又只想選擇1克拉以下的重量,那相比顏色跟切工,淨度等級是最能往下挑的。